作为国学大师的钱穆先生,当年为创办新亚书院,倾注无数心力。书院创办之初便困难重重,学生学力程度参差不齐,依余英时的说法,“在国学修养方面更是没有根基……因此钱先生教起课来是很吃力的,因为他必须尽量迁就学生的程度。我相信他在新亚教课绝不能与当年在北大、清华、西南联大时相提并论。”
这些学生不少都是来自难民营,早上干采矿修路的苦活,傍晚赶回学校听课。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我们进教堂,只可以获得半天的安慰;我们进了新亚书院,好像重新得到了一个家,整个心灵获得了寄托和慰藉。”这种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令人肃然。而自新亚开校以来,从没有学生因为欠付学费而被退学,也让人对新亚书院的敬意油然而生。
香港能仁书院前院长叶龙先生,便是他们当中的一员。1949年,高中毕业的他到南京找工作,却遇上政局动荡,踟蹰观望一年后,离乡赴港就读教会学校,1953年入新亚书院哲学教育系当工读生,后再就读于新亚研究院,自此与钱穆结下师生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