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缓中趋稳

《财经》杂志 赵军利/文  

2015年08月03日 22:13  

本文8499字,约12分钟

下半年中国政府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运行,还要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促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民生改善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2015年6月进行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显示,2015年二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4.34(取值范围在1-9之间),与上季度基本持平(见横版图1)。其中,体现经济学家对当前形势满意程度的即期景气指数为3.18,比上季度回落0.38点;反映经济学家对未来经济走势乐观程度的预期景气指数为5.51,比上季度提高0.22点(见横版图2)。

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91位经济学家,按姓名汉语拼音顺序依次为:蔡洪滨、常修泽、陈道富、陈淮、陈浪南、陈彦斌、陈宗胜、程永照、迟福林、丁安华、丁宁宁、冯兴元、高培勇、管清友、郭克莎、何自力、贺力平、胡必亮、华而诚、黄海洲、黄少安、黄卫平、纪玉山、金雪军、雎国余、李泊溪、李翀、李国璋、李康、李苗献、李善同、李天德、李雪松、李迅雷、梁优彩、梁中堂、刘厚俊、刘熀松、刘小川、刘元春、马晓河、茅于轼、梅新育、牛播坤、牛犁、潘向东、任若恩、邵挺、沈建光、史晋川、宋立、宋宇、谈世中、田国强、田秋生、汪丁丁、汪同三、王广谦、王建、王军、王珺、王曦、王小广、王小鲁、魏杰、夏兴园、徐长生、叶灼新、易宪容、喻新安、袁志刚、臧旭恒、曾五一、张宝通、张斌、张军扩、张立群、张平、张曙光、章铮、赵俊臣、赵凌云、赵晓雷、郑超愚、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志斌、诸建芳、祝宝良、左小蕾。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

 

美日欧经济将改善

二季度以来,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相继呈现出复苏向好趋势。美国经济温和扩张,非农就业增长加快,消费者信心增强;欧元区QE效果显现,消费价格指数上升,失业率下行,经济增长预期提高;日本PMI连续两个月超过荣枯线,CPI连续24个月上涨,虽然经济增长的基础仍不稳固,日本正逐渐走上缓慢复苏的轨道。

对于未来六个月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走势,调查结果显示,76%的经济学家预期美国经济形势“改善”,与上季度持平;18%预期“基本稳定”,比上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6%预期“恶化”,增加2个百分点。对于欧元区的经济走势,28%的经济学家预期“改善”,比上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54%预期“基本稳定”,减少6个百分点;18%预期“恶化”,与上季度持平。对于日本经济走势,20%的经济学家预期“改善”,比上季度增加7个百分点;60%预期“基本稳定”,减少5个百分点;20%预期“恶化”,减少2个百分点(见横版图3)。

基于对美国经济形势的乐观判断,55%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美元总体上将“逐渐升值”,比上季度减少6个百分点;41%预期“小幅波动”,增加8个百分点;4%预期“逐渐贬值”,减少2个百分点。

预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对于当前主要货币兑人民币的名义汇率,50%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合适”,29%认为“低估”,比认为“高估”的高8个百分点。认为英镑和欧元兑人民币汇率“合适”的经济学家分别为66%和55%,认为“高估”的分别为23%和33%,分别比“低估”的高出12个和21个百分点。39%的经济学家认为日元兑人民币汇率“合适”,认为“高估”和“低估”的分别为32%和29%,经济学家对日元汇率的分歧较大。

对于未来六个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56%的经济学家预期“基本稳定”,比上季度增加19个百分点;30%预期“贬值3%以内”,减少18个百分点;1%预期“贬值3%以上”,与上季度持平;13%预期“升值3%以内”,与上季度持平;没有经济学家预期“升值3%以上”,而上季度有1%持此观点(见图4)。

预期国际原油价格和粮食价格平稳。对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调查结果显示,69%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国际原油价格将“小幅波动或持平”,比上季度增加12个百分点;23%预期“上涨”,减少4个百分点;8%预期“下跌”,减少8个百分点。对于粮食价格,69%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国际粮食价格将“小幅波动或持平”,比上季度增加1个百分点;21%预期“上涨”,增加2个百分点;10%预期“下跌”,减少3个百分点(见横版图5)。

下半年经济较乐观

预期出口增长加快,进口增长有所回升。对于未来六个月我国出口增速,调查结果显示,48%的经济学家预期出口增速会“上升”,比上季度大幅增加21个百分点;35%预期“大致持平”,减少11个百分点;17%预期“下降”,减少10个百分点。美日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继续向好,有利于我国出口增长逐渐加快。

进口方面,47%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我国进口增速会“上升”,比上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38%预期“大致持平”,减少3个百分点;15%预期“下降”,减少2个百分点(见横版图6)。

基于上述对进出口形势的判断,52%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我国贸易“顺差增加”,比上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18%预期“不变”,增加3个百分点;28%预期“顺差减少”,减少8个百分点;2%认为会“出现逆差”,而上季度没有经济学家持此观点。

预期投资增长温和回落。对于投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73%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的投资需求“不足”,比上季度增加7个百分点;26%认为投资需求“正常”,减少7个百分点;1%认为“旺盛”,与上季度持平。

展望未来六个月,33%的经济学家预期投资“增长加快”,比上季度增加11个百分点;45%预期“大致持平”,减少9个百分点;22%预期“增长放慢”,减少2个百分点(见横版图7)。

对于下半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情况,63%的经济学家预期FDI增长将会“持平”,比上季度增加11个百分点;26%预期将“放慢”,减少9个百分点;11%预期“加快”,减少2个百分点。不过,对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73%的经济学家预期增长将“加快”,比上季度减少13个百分点;18%预期“持平”,增加6个百分点;9%预期“放慢”,增加7个百分点。

对于2015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3%的经济学家预期增长在10%-14%之间,分别有12%和5%的经济学家预期增长高于14%或低于10%;平均预测值为12.1%,比上季度的预测值(14.2%)低2.1个百分点。

对于房地产投资增速,67%的经济学家预期201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在5%-9%之间,分别有19%和14%预期增长高于9%或低于5%;平均预期值为6.8%,比上季度的预期值(9.2%)低2.4个百分点。

预期消费保持平稳增长。调查结果显示,58%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消费“正常”,比上季度减少6个百分点;42%认为“不足”,增加6个百分点;没有经济学家认为“旺盛”,与上季度相同。

展望未来六个月,79%的经济学家预期消费增长“大致持平”,比上季度减少3个百分点;8%预期“增长加快”,减少2个百分点;13%预期“增长放慢”,增加5个百分点(见横版图8)。

经济增长缓中趋稳,年度目标有望实现。对于我国总体经济形势,调查结果显示,55%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经济形势“还可以”,比上季度减少4个百分点;45%认为“差”,增加6个百分点;没有经济学家认为“好”,而上季度有2%持此观点。展望未来六个月,28%的经济学家预期经济形势将“好转”,比上季度增加9个百分点;57%预期将“大致持平”,减少12个百分点;15%预期将“恶化”,增加3个百分点(见横版图9)。

对于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经济学家预期GDP增速“在6.8%-7.2%之间”,分别有7%和8%的经济家预期GDP增长“高于7.2%”或“低于6.8%”;平均预测值为7%,与上季度预测值持平(见横版图10)。如果2015年我国经济实现了7%的增长,则“十二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速为7.9%左右。对于“十三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速目标,有31%的经济学家认为设定为6.5%比较合适,29%认为应设为7%,17%认为应设为6%,认为应设为7%以上或6%以下的均为6%,另有11%的经济学家认为不应再设定年度增长目标。

预期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新修订的支出法GDP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支出/支出法GDP×100%)为37.3%,2014年为37.7%。调查结果显示,69%的经济学家认为2015年居民消费率会“增加”,23%认为“不变”,8%认为会“减少”。

预期居民消费价格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33%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居民消费价格(CPI)“逐步上升”,比上季度增加7个百分点;55%预期“窄幅波动”,减少9个百分点;12%预期“逐步下降”,增加2个百分点。对于2015年全年的CPI,86%的经济学家预期“在1.2%-2%之间”,5%预期“高于2%”,9%预期“低于1.2%”(见横版图11);平均预测值为1.6%,比上季度的预测值低0.1个百分点。

预期工业品价格在下降区间内窄幅波动。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持续39个月同比下降,调查结果显示,28%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PPI“逐步上升”,比上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63%预期“窄幅波动”,增加1个百分点;9%预期“逐步下降”,减少7个百分点。

预期总体就业压力不大。对于未来六个月我国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9%的经济学家预期“失业率上升”,比上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70%预期“就业稳定”,减少2个百分点;1%预期“失业率下降”,减少1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将呈分化走势

不同城市房价分化加深,一线城市房价上涨预期明显增强。关于不同城市的房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82%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房价将“上涨”,比上季度大幅增加44个百分点;15%预期“持平”,减少33个百分点;3%预期“下跌”,减少11个百分点。对于省会城市,13%的经济学家预期“上涨”,比上季度增加7个百分点;72%预期“持平”,增加27个百分点;15%预期“下跌”,减少34个百分点。对于其他城市,2%的经济学家预期“上涨”,与上季度持平;18%预期“持平”,增加1个百分点;80%预期“下跌”,减少1个百分点(见横版图12)。

关于房地产销量,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66%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房地产销量会“上升”,比上季度增加34个百分点;28%预期“持平”,减少19个百分点;6%预期“下降”,减少15个百分点。对于省会城市,28%的经济学家预期销量会“上升”,比上季度增加19个百分点;56%预期销量会“持平”,增加7个百分点;16%预期销量会“下降”,减少26个百分点。对于其他城市,3%的经济学家预期销量会“上升”,比上季度减少3个百分点;37%预期“持平”,增加17个百分点;60%预期会“下降”,减少14个百分点。今年3月以来,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效果逐渐显现,加上降息降准,房地产市场总体上呈现出回暖迹象。

预期短期利率回落,长期利率基本稳定。关于未来六个月金融市场利率走势,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短期利率,12%的经济学家预期三个月期限的SHIBOR“上升”,比上季度增加7个百分点;39%预期“大致持平”,增加3个百分点;49%预期“下降”,减少10个百分点。对于长期利率,15%的经济学家预期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将“上升”,比上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48%预期“大致持平”,减少3个百分点;37%预期“下降”,与上季度持平(见横版图13)。

对于未来六个月流动性状况,有47%的经济学家认为会“趋松”,35%认为会“保持现状”,13%认为“趋紧”,5%表示“说不清楚”。

对于货币政策的调控节奏和力度,44%的经济学家认为下半年应“降低2次”存款准备金率,35%认为应“降低1次”,8%认为“降低3次及以上”,分别有9%和4%认为应“维持不变”或“提高”,调查结果与上季度基本一致。对于存贷款基准利率,48%的经济学家认为下半年应“下调1次”,30%认为应“下调2次”,4%认为应“下调3次及以上”,16%认为应“维持不变”,2%认为应“上调”,经济学家的观点与上季度基本一致(见横版图14)。

在6月中下旬进行本次调查时,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当时股票市场有泡沫。对于当时A股市场情况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40%和23%的经济学家认为“整体存在一定泡沫”或“存在很大泡沫”,36%认为“存在结构性泡沫”,只有1%认为“非常健康”。调查结果表明,6月底至7月上旬的股市暴跌,一定程度上使得经济学家所担忧的股市泡沫风险得到释放。

政策建议

今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内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重大举措,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了定向调控力度。随着前期出台的各项稳增长政策和改革措施效果的进一步显现,经济运行呈现出缓中趋稳迹象,转型中孕育着新动力。经济学家认为,下半年一方面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运行,另一方面要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促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民生改善。

对于当前中国经济要注意防范和化解的主要风险,经济学家选择比重较高的依次是经济增长下滑(61%)、经济转型进展缓慢(60%)、地方债务风险(53%)、中小企业经营困难(43%)、通货紧缩(38%)、产能过剩加剧(36%)和民间借贷风险(30%),选择比重相对较低的依次是出口环境恶化(24%)、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21%)、失业压力加大(21%)、资源环境保护不力(15%)、节能减排压力较大(13%)和房价大幅波动(12%),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外债风险(4%)和劳动力短缺风险(3%)较小。其中,经济增长下滑和经济转型进展缓慢几乎并列成为首要风险表明,当前改革转型进入关键时期,需要深化改革的决心和调控的智慧。

由于经济增速回落和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明显减缓,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1月-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仅增长3.1%,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40.1%。对于下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增速,调查结果显示,45%的经济学家预计增长“大致持平”,33%预计将“上升”,22%预计将“下降”。对于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的降幅,59%的经济学家预计降幅将“缩小”,24%预计“大致持平”,17%预计将“扩大”。调查结果表明,政府财政状况趋紧,不利于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不利于化解产能过剩并推进经济转型发展。

为此,经济学家建议:第一,政策调控的重心放在改善有效供给方面,要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动价格、国有企业与金融领域的配套改革,扩大投资开放领域,激发市场活力。第二,货币政策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地方债务置换创造低利率环境,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第三,加强风险防范。重点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控制地方财政负债规模,继续进行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明确债务置换目标,限制地方政府间接融资。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是资本市场风险。第四,积极推进PPP项目落地。多数经济学家认为PPP在稳增长方面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多数经济学家(66%)认为作用“较小”。为此,经济学家建议要认真进行调研,找出民间资本融入PPP的障碍,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积极推进PPP项目落地。

此外,经济学家还建议,对过剩产能要有实质性的消减行动,鼓励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停产破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教育、医疗、金融等服务业的开放,降低准入门槛,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服务业发展并带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协同发展。

2012年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逐年下降,新增就业人口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增农民工数量逐年下降,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虽然我国总体上就业压力不大,但“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农民工劳动力不足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结构问题突出。

对于疏解结构性就业难题,经济学家建议:首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速度,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根本措施。而新增就业人口素质的提升,反过来也有利于加快产业升级并进而重塑产业格局。其次,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针对大学毕业生群体创业,加大在信贷、税收、保险和社会保障等政策的扶持力度;不断改善市场环境,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环境。第三,调整教育结构,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包含职业教育的综合教育体系,提高技能型人才的比重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第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力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基本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全覆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第五,适当调整人口政策。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农村可转移劳动力也呈现下降趋势。经济学家建议继续放松人口生育政策,避免劳动人口缺失加深,以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作者供职于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