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理论失灵之后

《财经》杂志 黄春兴 | 文  

2015年11月03日 10:17  

本文3888字,约6分钟

文化演化是人类社会的演化,不是自然演化,是个人行动所构成的社会发展。在这个演化过程中,除了需要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外,还需要两项常被忽视的条件,也就是连续出现的创业家和多数能自利选择的跟随者

经济学的本质和功用一直是经济学家内部争议不断的话题。理由很简单,任何科学都是便于知识的再利用。经济学家将人的经验编码成知识,再和其他已编码的知识连结产生新知识。

相对于经济管理理论,经济成长理论作为科学的争议相对小许多,因为成长理论可以从经验中获得编码的知识相对于稳定理论多出许多。保罗·罗默(P. Romer)在1994年曾回顾经济增长理论五点经验共识编码的成果。这些经验共识是:(一)市场经济中存在许多厂商;(二)许多厂商同时在利用新的发明;(三)实体的生产活动是可以复制的;(四)技术创新源自于人们的工作;(五)许多厂商拥有市场权力并从创新中赚得垄断利润。他说,早期假设技术是外生给定的梭罗(Solow)模型和其后的扩充,成功地解释了前三项。他和罗伯·陆卡斯先后提出的内生成长理论和其后的扩充,在1986-1994年间也成功地解释了第四点。对于最后的第五点,他当时认为该学派并没有成功。

上世纪80年代科技和网路产业的突飞猛进以及1990年后的全球新竞争情势,迫使各国与各大厂商追求持续创新。这事实呈现出第五点经验,罗默等待经济学家能以数学模型顺利解码。20年后的2015年,罗默发现经济学家并没利用数学模型去解码,而是以之作为辩护个人意识形态的工具。经济学界陷入囚徒困境的最差均衡状态,无法自拔。他称此现象为“数学滥用”(Mathiness),导致成长理论在这段期间毫无进展。

您看的此篇文章是收费文章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