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网

《财经》杂志   

2016年10月01日 08:39  

本文2912字,约4分钟

多少债务算太多?;跨境人民币支付前八月逆差2088亿美元;上期本刊高关注度报道

《财经网》博客

http://blog.caijing.com.cn/

多少债务算太多?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英国上议院议员、华威大学政治经济学荣誉教授

 

存在“安全”的家庭债务占收入比或政府债务占GDP比吗?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对于这两个问题,说出正确的比例为多少又都是不可能的。

尽管如此,这已经成为眼下最紧迫的宏观经济问题,不但是因为2000年以来家庭和政府债务不断上升,也是因为——也更重要的——政府债务正在引起过多担忧。

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5年的一份报告,许多发达国家家庭债务在2000年-2007年间翻了一番,达到收入的200%。受2008年-2009年经济危机冲击最大的国家家庭债务有所下降,但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家庭债务比仍在上升。

政府债务的大涨发生在2008年-2009年崩盘之后。比如,英国政府债务从2007年的占GDP40%增加到今天的92%。重债政府一直在采取措施消灭赤字,但这样导致GDP下降或复苏推迟,从而使债务比例上升。

在现代金融让人们能够轻易地靠借钱过活之前,陷入债务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不要借钱,也不要借人钱,”莎士比亚笔下的普罗尼尔斯这样警告他的儿子雷欧提斯。经济永远增长的预期带来了新的角度。一个世纪前闻所未闻的按揭债务如今已经占发达国家家庭债务的74%。银行一直在贷款,家庭一直在借款,好像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更好似的。

类似地,曾经人们对政府的预期是保持预算平衡,除非要打仗。但它们也开始期望收入不断上升而税率保持不变甚至下降。因此,拿未来作抵押在现在借钱看上去是审慎的。

如今,许多家庭和政府面临严重的融资问题,这已不再是真理。但唯一的确定之处是,“安全”债务比需要视情况而定。

以丹麦和美国为例。2007年,丹麦家庭债务占收入比达到269%,而美国的峰值为125%。但家庭违约率在丹麦可以忽略不计,而美国在衰退最严重时几乎有四分之一的按揭贷款“资不抵债”,一些屋主选择战略性违约,这进一步加剧了房价的下行压力,危及了其他负债家庭。

这可以归因于借款人的分布。在丹麦,高收入家庭借钱最厉害(相对于收入而言),按揭贷款标准一直很高(按揭不能超过物业价值的80%)。

在美国,收入最低的家庭(底层五分之一)的债务占收入比高于顶层10%,而获得按揭贷款易如反掌。在美国、西班牙和爱尔兰,银行和家庭成为《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所谓的“固定资产的高杠杆投机者”。

至于政府债务,日本的债务占GDP比为230%,而希腊为177%。但希腊的后果远远比日本悲惨。债权人的分布至关重要。日本债券持有人大多为本国国民(甚至中央银行),政治稳定符合他们的利益。大部分希腊债券持有人是外国银行。此外,对于债务主要由外国人所有的情况,信心危机要来得早得多,但并没有什么措施用来限制政府向国内资源借钱。

我们现在知道,永远增长的预期只是个幻觉。但政府预防下一次危机的行动十分缓慢。宏观审慎工具——如反周期资本和银行准备金要求——被金融业既得利益所削弱。此外,尽管政府一直在试图(尽管收效甚微)减少净负债,但却在鼓励家庭增加债务,以支持重塑“健康”增长。

麦肯锡报告用来自IMF和经合组织的共识数据(consensusdata)预测,除了德国、希腊和爱尔兰等国家,发达经济体的债务占GDP比将会上升。这值得警惕。但这一警报很大程度上基于一个老生常谈的流言:政府支出不属于生产性活动,而是子孙后代的负担。事实上,子孙后代能够比当前一代从政府基础设施投资中获得更多好处,因此让他们来出基础设施的大头也是合理的。

债务为了什么目的而产生很重要。如果债务被用于填补当前支出,就更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但如今,利率接近于零甚至为负,是政府借钱用于资本支出的理想时机。如果债务让生产性资产有所增加,债券持有人就不应该感到担心。

现在,所有政府都想通过财政盈余降低债务。这是明智之选,但如何做是个问题。在复苏不完全、增长停滞的情况下,增税或削减福利支出是错误的方法,财政整合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增加GDP增长。

在长期,这只有通过提高生产率实现。但政府可以帮助让长期变得更短。它们一直在依赖印钱抵抗财政政策的通缩效应。但麦肯锡的报告指出,“当需求受到抑制时、储蓄倾向很高、银行仍在去杠杆时,流动性……无法转变为通胀。”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一种禁忌,因为它可能让国民债务进一步增加。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如何管理它们的账户。2014年,英格兰银行持有24%的英国政府债务。扣除这一部分,英国债务占GDP比为63%而不是92%。

因此,更明智的做法是着重关注扣除政府向央行借贷后的债务。政府应该随时准备表示无意偿还欠它们自己的银行的钱。如果(很有可能)经济复苏政府支出最终停顿,那么政府支出的货币融资将是必然会受到支持的禁忌思想之一。

 

《财经网》消息

跨境人民币支付前八月逆差2088亿美元

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中国跨境资金流出压力有所缓解,银行结售汇录得逆差95亿美元,为2015年7月以来月度最低,并较上月逆差下降70%;代客结售汇逆差亦较大幅减少。同时,8月代客人民币涉外收付款连续第11个月录得逆差,资金流出折合约80亿美元;今年前八个月,该口径累计录得逆差13705亿元(约合2088亿美元)。

外资行分析师称,部分资金正在以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的方式流到境外,并在境外进行购汇,或形成对人民币的抛压并消耗央行外汇储备。但也有分析指出,目前离岸人民币总量约在1.3万亿-1.5万亿元左右,央行或只需动用1000亿美元外汇,即可完全对冲境外人民币抛压。

中国对外投资民进国“退”

日前,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张向晨表示,2015年非公企业境外并购金额占当年境外并购金额的75.6%,在数量和金额上均首次超过了公有经济的企业。

“对企业来说,‘走出去’已经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上海商务委主任尚玉英表示。上海近年来对外投资出现“井喷”,2015年位列地方对外直接投资首位。

国家外管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司长郭松在9月22日表示,从全球经验来看,到中等收入国家之后,会逐步从资本净输入国变成资本净输出国,所以对于“走出去”多了,“从我们看是一个正常的、合理的事件”。

 

上期本刊高关注度报道

(《财经网》上期本刊高关注度报道)

9月26日-10月2日

1 国企改革深水突围

2 资本账户开放迷思复盘

3 福泽谕吉:一个国家的启蒙老师

4 正式加入SDR后的人民币新视角

5 货币超发的偏见和悬案

6 以发展为目标重塑投资规则

7 新常态下的财政战略调整

8 分流高房价堰塞湖

9 税制扭曲症与药

10 澄清认识推进国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