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9日中午11点35分,一脸倦容的王晓东,从北京国贸大酒店四层会议室走出来。按议程11点就要结束的闭门会,“拖堂”半个小时后才达成共识。
此时,距离未来论坛举行发布会、宣布首届“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还有三个小时。
终于,发布会如期在当日下午举行,对外宣布了“未来科学大奖”(下称未来科学奖)首届获奖人——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薛其坤、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分别获得“物质科学奖”与“生命科学奖”。
与欧美国家不同 ,社会力量设奖目前在中国只是整个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补充。单项奖百万美元、接轨诺贝尔奖评审机制的未来科学奖,能否为民间科学奖设立一个标杆?
2016年9月19日中午11点35分,一脸倦容的王晓东,从北京国贸大酒店四层会议室走出来。按议程11点就要结束的闭门会,“拖堂”半个小时后才达成共识。
此时,距离未来论坛举行发布会、宣布首届“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还有三个小时。
终于,发布会如期在当日下午举行,对外宣布了“未来科学大奖”(下称未来科学奖)首届获奖人——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薛其坤、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分别获得“物质科学奖”与“生命科学奖”。
科学奖励池汇入“未来”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