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在长安应试的举子朱庆馀写下一首酬张籍的诗,其时的张籍任水部员外郎,早已名满天下,而朱庆馀却困于举场十余年,迄未及第。此诗题为《闺意献张水部》,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歌描写了唐时的婚嫁风俗,新娘在翌日清晨要去拜见公婆,梳妆一番后羞涩地问新郎,自己的装扮能否使公婆满意。写新妇初嫁的心理,刻画入微,温婉中又有矜庄。宋洪迈誉之“不言美丽,而味其词意,非绝色第一不足以当之”。这首诗表现“闺意”,已属上乘,但此诗实为比体,与当时进士行卷的风气有关,故又题《近试上张籍水部》,如此显豁的题目,当是后人所改。
唐代选官实行科举制度,每年定期举行的常科主要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考贴经与墨义,类似今天的填充题和问答题,进士科自高宗时加试诗赋,一般写律赋,律诗的格式是五言六韵。由于明经科考死记硬背,进士科考写作能力,且每年学馆、各地所送考进士科者约1000余人,及第者只有30人左右,因而及第较明经更艰难。高宗时,宰相薛元超就将进士出身、娶五姓女和修国史看作最荣耀的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