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丁:起居室里的理性写者

《财经》杂志 文 | 徐德林  

2017年01月10日 10:08  

本文1821字,约3分钟

虽然《劝导》中的情感优于理性,但奥斯丁所描写的情感不过是一种浪漫主义倾向而已,本质上依然带有浓重的理性印记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降,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丁及其作品再度在世界各地成为热门影视题材,不但引发新一轮奥斯丁研究热,而且再次证明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之判断正确:“100多年来,‘英国’曾发生过几次趣味上的革命,文学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

1775年,奥斯丁出生在英格兰东南部汉普郡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虽然从未正式上过学,但受惠于父亲的启蒙教育,酷爱读书的她在十一二岁时就以写作为乐,先后发表六部传世小说佳作,即《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但凡对奥斯丁作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她总是偏爱描写乡村生活,笔下既没有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也没有激烈冲突的战争场面,有的只是教区的宁静,乡村里的漫步、野餐、聚会、婚姻、互访等生活小事。

奥斯丁选择聚焦“生活小事”,给诸多评论家留下了“起居室的写者”的印象,虽不乏诟病者,但赞美者更多。19世纪评论家乔治·亨利·刘易斯有感于奥斯丁笔下的乡村生活图景,尤其是她对女性婚姻和地位的深入探讨,宣称她是“散文中的莎士比亚”。

您看的此篇文章是收费文章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阅读